教育部推廣終身學習活動,期藉由聯盟方式,將NPO同性質的活動串聯,形成一個網絡,彼此互相學習與交流,互助成長,故組成七大學習圈。

由研揚、技嘉與何嘉仁基金會三家合作舉辦「三圈共攜手•翻轉學習力」活動,今年已邁入第四個年頭,我們期望透過不斷翻轉創新的學習體驗,為NPO夥伴充電,並串連彼此、互助合作,在未來服務上有1+1大於2的加乘效益。

本次期中學習系列活動,由閱讀教育學習圈圈長何嘉仁文教基金會統籌,技嘉及研揚基金會協辦,

帶領夥伴們以輕旅行方式,走訪花蓮風光並了解在地教育經營團體,如深耕在地的「五味屋」,

內容多為互聯學習與深入探索,在輕鬆學習之際,累積正面能量。

讓我們邁出閱讀的步伐,一同探索藝術歷史及科技人文,踏上樂活學習之旅。

第一站: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位於花蓮市,優雅的園區內,涵蓋26棟老廠房倉庫、占地3.3公頃,前身為花蓮酒廠,日治時期改為民營,以製造紅酒、米酒為主。直至1922年台灣實施酒類專賣,由台灣總督府接收,歷經改稱後以「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花蓮酒廠」沿用至今。

近年文建會重整規劃,園內空間保留日治時期原始的建築特色:霧玻璃、底氣窗、銅門把、燈具、檜木窗櫺等遺跡,濃厚文化氣息讓此園區成為婚紗外拍、假日親子出遊的好去處。

∼午餐時光∼

第二站:吉安慶修院

吉安,舊名Cikasuan(阿美族語,意為:柴薪很多的地方),日本人在這裡開闢移民村,寺院內88尊石佛,據說為川端先生遵循真言宗開山祖師-空海大師的遺規,行遍日本四國島上88所寺院,請回88尊石佛,讓信徒能就近參拜,免除了奔波之苦。

這段聚落發展的歷史,日後也成為日本佛教徒的朝聖地點;光復後改名「慶修院」,改祀釋迦牟尼佛與觀世音菩薩。「慶修院」為臺灣保存最完善的日式寺院、也是花蓮當地知名的古蹟。

今年11月為慶修院創建一百週年,在這裡沉澱心靈,更深刻感受文化與宗教的力量。

第三站:五味屋

∼一早從台北出發,現來到第三個行程,也是大家最期待的「五味屋」∼

座落在壽豐火車站正門前,一棟日據時期遺留的木造老房子,以甘蔗葉搭成的風鼓斗造型屋頂,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這裡是「五味屋」,它的名字由來也別具想像空間與無限可能。英文取作5-way。其代表二手物的募集、整理、標價、銷售,整個過程“充滿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鹹”;另也述說“這是一個五味雜陳的地方“。

為什麼呢?

因為收到物資從打開箱子到賣出,整個過程都充滿了酸甜苦辣的滋味。有的東西令人羨慕,有的讓人啼笑皆非、有想破頭也想不出來是什麼的物品...也有就算知道是什麼也不知道為何世界上會有人發明這種東西的感觸。銷售時,被殺價,心很痛;若對方說標價太低啦,他們賺到了,感覺很酸。人生五味在二手物交易中,不斷的要品嚐。

教於東華大學的顧瑜君教授,同時也是五味屋每位孩子口中的顧老師~分享:

五味屋是「一個充滿關係,不是塞滿東西的二手舖子」,真正要做的買賣與金錢無關。

期許在這破舊的老屋子裡,「為鄉村孩子的人生播下平衡種子」。

我們一行人剛就座,隨即出現3-4位就讀國小的“隨身管家”幫忙添上一杯五味屋自產的洛神花茶,

在這裡每位孩子各自有重要任務,有顧老師的小秘書、也有小經理∼幫老師泡咖啡、學習管理大小事,具備專業管家的風範。


五味屋讓許多孩子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有外國遊客來訪,也可以靠著比手畫腳、簡單單字當導覽員,

做的每一件事除了學習,還能為自己賺取&累積點數,兌換心目中的東西,或是一趟出遊的旅費。

前一張圖最左邊的葉同學,目前就讀高中,透過幫忙社區導覽、製作吊飾、協助物品上架...等,已為自己累積近4000點,

葉同學靦腆的與大家分享,這是她暑假想去美國longstay的旅費基金,存了很久。(如上圖左)

重頭戲:期中成果分享

期中交流邀請藝術、閱讀及科技創新三圈的夥伴分享,本次邀請的單位∼

藝術教育學習圈
研揚文教基金會∼讓藝術發光照亮偏鄉角落「2016嘉義縣藝術光點攜手計畫」
李梅樹文教基金會∼三峽李梅樹紀念館2012-2016 梅樹月藝文活動」

科技創新教育學習圈
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
中華自然科學創意協會∼

閱讀教育學習圈
味全文化教育基金會∼由我做煮在閱讀中環遊世界」

透過顧老師的介紹,同樣深耕服務花蓮青少年的「花蓮縣啄木鳥全人發展協會」彭伯華總幹事蒞臨分享,

彭總幹事形容:啄木鳥協會...如同一顆後山的種子,“當一個孩子被看見,他生命的改變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力。”

透過故事志工、校園多走一里路的夜市義賣(二手物流)...,結合提供青少年服務學習機會的餐廳實習等,

強化青少年與部落的連結,同時為了避免孩子放學後不知去向,以“時間銀行”的概念,

讓孩子可以選擇“賣時間”當志工,以獲得技能交換(學一技之長)、課後或外地參訪的機會、

兌換物品(商店上架前,如喜歡/需要這樣物品可先和老師說,老師為孩子保留下來,等孩子存夠了“錢”,即可兌換)。

感謝教育部終身教育司郭淑芳副司長的與會及鼓勵,

兩天一夜的期中交流讓NPO夥伴彼此更熟悉,未來在活動上也能整合彼此資源互助&學習,

並走進其他縣市,觀摩在地社區的經營模式,為大家充電!

現場由李梅樹基金會教大家摺紙、中華自然科學創意協會帶大家體驗3D投影儀

第四站:馬太鞍休閒農業區

「馬太鞍休閒農業區」位於花蓮縣光復鄉馬錫山腳下,是一處湧泉不絕的天然沼澤濕地,為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區塊。過去這裡長滿了樹豆,因此阿美族人稱此地為「vataan」(阿美族語樹豆的意思),這也是「馬太鞍」地名的由來。

阿美族人在這片濕地上發展出獨特的「巴拉告」(Palakaw)生態捕魚法:利用中空的大竹子、筆筒樹的樹幹與九芎枝幹等天然材料,製作一個三層的結構物放入水塘中,讓魚蝦在其間棲息繁殖。經過一段時間後,將枝幹提出水面,即可將攀附在樹枝間的蝦子抖入三角魚網中;而藏放在底層的大竹筒能輕鬆捕獲鱔魚、土虱或鰻魚等底棲性魚類。

因前陣子每天下雨,溪水湍急,原計畫阿美族傳統「巴拉告」捕魚法改為石頭煮體驗,

將數顆燒燙為紅通通的石頭放入竹筒,加入鮮魚和野菜,僅佐以米酒殺菌去腥,即是一道濃厚原始風味的鮮魚湯。

第五站:雲山水

雲山水位於花蓮縣壽豐鄉、鄰近鯉魚潭,曾為秘境的好山好水近幾年已逐漸開放參觀,

幻的景色如其名:雲、山、水三者連天,讓人無限嚮往,如同一處世外桃源!


山水園區有一大片落羽松樹,其中一莊園的主人為我們細心導覽每一個細節,

為讓大家深入秘境,需沿著樹林壁橫跨一座小湖,一般行走已有些顛簸,其中還有一位脊損中心的夥伴。

難得來到此地,希望能讓每一位夥伴都能看見秘境風光,一個都不能少!

經脊損中心夥伴的同意,大家展現NPO高度的合作力與滿滿的愛,肩背著、手拿的、一旁小心呵護的...。

---

特別感謝何嘉仁基金會碩修&研揚基金會煥晨副執行長,

從第一站開始,抱著夥伴上下遊覽車、協助輪椅搬運,共同克服許多場地的限制。

這一趟「三圈共攜手•翻轉學習力」的閱讀花蓮輕旅行,圓滿告一段落,

不僅讓平常忙於服務民眾的NPO夥伴充飽電,彼此之間也更緊密,在未來合作也更加有默契。

特別預告:「三圈共攜手」期末成果分享會將跳脫以往,一起“攜手“出活動囉!

今年12月3日在中和四號公園盛大舉行,結合臺灣圖書館閱讀節,現場動靜態成果同時展出,歡迎大家呼朋引伴、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