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人生講座∼

時間:106年05月25日(四) 中午12:10-13:15

地點:技嘉科技100大會議室

帶領臺北藝術節走到第六個年頭,藝術總監耿一偉自創一門獨家策展心法;自比為藝術節的總鋪師,

他要如何端出一盤盤匠心獨具的特色料理?今年的菜不能跟去年重覆,好吃的菜又要經典重現,

一起來聽聽這六年來為臺北藝術節規劃的每一個策展小心機,耿一偉將不藏私一一公開哦!

  耿一偉,現任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暨藝術總監,同時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長期從事戲劇工作,曾於文山社區大學、森林小學等學校擔任戲劇講師,也是知名的劇評人與劇場導演。曾獲第三屆倪匡科幻文學獎評論組首獎。

  執導作品有音樂劇《阿勇的天空》,舞台劇《愛慾席勒》、《卡夫卡的守墓人》、《傑克與魔豆》,《蘋果的滋味》、《亞細亞的孤兒》等。譯作有《哈維爾戲劇選》、《給菲莉絲的情書》、《恰佩克的秘密花園》等。

.等待果陀
 

  千禧年以來最好看的等待果陀!2015臺北藝術節《失竊的時光》柏林德意志劇院再度來臺!於2014年首演,隨即入選2015柏林戲劇匯演(Theatertreffen),成為年度德語劇場界(含瑞士與奧地利)十大最受矚目的劇場作品。

  保加利亞導演潘提列夫(Ivan Panteleev)偕兩位人稱「夢幻搭檔」的演員是山謬.芬奇(Samuel Finzi)、沃夫朗.高爾(Wolfram Koch),把貝克特的經典名劇,詮釋得如卓別林喜劇逗趣。
 
.少數民族
 

  革命與遊戲雙拼90後中國最火紅編舞家,來自朝鮮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無族別(澳門)五位女舞者演出∼

  中國青年編舞家楊朕的【革命遊戲】系列作品第三部,前兩部分別是《大膽往前走》與《在希望的田野上》,前者受邀2015慕尼黑當代國際舞蹈節,後一部已受到巴黎夏祐宮的2018年演出邀約。延續【革命遊戲】力度,結合歷史與當下的關係,關注中國少數民族的社會性與世界性的生存處境。

.THE B-SIDE
 

  美國知名前衛劇場天團伍斯特劇團The Wooster Group首度來臺演出。從一張田野採集唱片《德州監獄的黑人民謠》(1965)出發進行創作,並將其轉化為劇場演出。

  該專輯是1964年由民俗學者布魯斯.傑克森(Bruce Jackson)所錄製,收錄了當年德州某間農場監獄黑人囚犯所演唱的工作歌、藍調、靈魂樂、佈道等。

 

.遙感城市
 

  50隻耳機,50個參與者,他們聽著耳機內的指示,成就一場臺北街頭的漫遊旅程。另類的城市經驗,參與者也是演員。作品曾至51個城市巡演,穿越城市無數風景,墓園、醫院、捷運、大街小巷,看見一群人戴著耳機穿梭於城市,享受城市的另一種觀看角度。

.一家之魂
 

  以精煉、迷人、如夢似幻的形式,創造出一個從缺席開始建構的家族史,更從生命與幽魂的美麗對話中,提煉出一個詩與肢體交融的簡潔美學。

  《一家之魂》是一齣有關家族誌的作品,讓家族中的成員在一個餐會上重新聚首,特別的是,生者和死者將同時共桌吃飯,讓早已不存在或逝去的人有機會再次發聲。

  導演為演員蔡柏璋、竺定誼、張韶君、賴澔哲、曾智偉、劉莉等人,量身打造劇本∼

 

.浮士德
 

  改編自德國文學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所寫的詩歌型戲劇《浮士德》。講述魔鬼引誘老邁學者浮士德以靈魂交易歸返青春的神奇生命旅程,吳興國以東方道家觀點重新思索浮士德所表徵之意義,於舞臺上透過表演,讓東西方哲思對話。

  解開傳統京劇的束縛,以西方文本再造新形態演出。繼《李爾在此》、《等待果陀》、《蛻變》之後,當代傳奇劇場朝向登峰藝術探索,對於古典美學和傳統戲曲表演,進行未來藝術的創造實驗。

.啾咪,愛咋
 

  當「臺灣歌仔戲」遇見「歐洲歌劇導演」,跨國藝術家聯手打造七字調愛情輕喜劇∼改編十八世紀法國喜劇作家馬里伏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愛情與偶然狂想曲》。

  邀請德國導演Lukas Hemleb參與製作,是歌仔戲界首次與外國導演合作。堅守歌仔戲傳統的唱唸作表,搭配純粹東方的樂器,闡述二對主人翁對愛情的不同面向。

 

.台北筆記
 

  導演平田織佐1962年出生於東京,是日本劇場代表性人物,他於1994年發表的劇作《東京筆記》,是以小津安二郎電影《東京物語》為靈感,以緩慢、寧靜的步調,表現日常生活情景。

  以《東京筆記》為藍本,翻譯改編為臺灣在地觀點的《台北筆記》。將場景由近未來的東京轉為台北,眾人於一間美術館的對談中交織出戰爭、家庭、工作、愛情等生命議題。實力派演員王琄、謝盈萱、朱宏章、田中千繪等20人共同演出。

.三人行不行
 

  2013年7月台灣戲劇大師李國修辭世,髮妻王月隨即宣告屏風表演班無限期停演,不少屏風迷們為之感到惋惜,引頸企盼著有朝一日,能在舞台上觀賞李國修經典作品。有鑑於此,為感念恩師栽培,李國修嫡傳第一女大弟子黃毓棠(現為怡佳娛樂經理),2017年適屏風表演班三十週年之際,於臺北藝術節重新搬演李國修經典劇作,再現李國修作品的舞台魅力。

  《三人行不行》首演於1988年,由兩男一女共飾30角,全劇笑點397個,謝幕起立鼓掌長達5分58秒,是李國修最具創意的經典喜劇!由原班人馬朱德剛、杜詩梅以及新秀邱逸峰共同演出。

 

.異鄉
 

  以烏有史(uchronia)的概念杜撰中國難民故事,透過多媒體影像與觀眾對話,將個人經驗、離散、認同與城市體現結合在一起,探問「如果臺灣是故鄉」。

  寮國華裔藝術家陸惠方,2015年底來臺北展覽時,愛上這塊祖父錯過的土地,開啟這次移民世代的漂流想像創作。本作品由臺北藝術節支持發展,並在臺北進行第一階段呈現。

.歐洲工坊在臺北
 

  歐洲工坊為巴黎市立劇院每年扶植新秀的計畫,提供年輕藝術家發表作品的平台,每年於歐洲各城市舉辦,今年首度與臺北藝術節合作,以臺北為核心,創造新的製作模式,支持新的創作者,並用表演藝術串聯台北-巴黎兩座城市∼

  臺灣藝術家洪儀庭、陳成婷參與巴黎劇院創立的「歐洲工坊藝術節」,與葡萄牙作家里卡多.內維斯-內維斯(Ricardo Neves-Neves)共同合作,對當代政治現況提出後冷戰世代的觀察。

 

.正電效應
 

  每天來點正能量 人人都是城市的行動電源!「在未來城市裡,透過新的能量採集科技,每個人都有機會經由任何會散發熱能或動能的物體捕捉並分享能源……在這個願景裡,人人都有責任擔任正電粒子的角色,來維持城市的生命力,照護都市周圍的環境」。

  由致力於「未來生活提案」的英國數位未來藝術節(FutureEverything)與跨領域藝術家凱莎.摩爾加(Kasia Molga)提出,他們發現臺北擁有24小時不斷電的勁量活力,把這股臺北人內建的活絡能量傳輸到藝術裝置中。

小劇場出身的耿一偉,不僅對劇場營運與節目規畫有深厚且精闢的見解,

曾在布拉格音樂學院研究戲劇的他,也擅長感官訓練與表演開發。

2012年起接任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企圖打造具城市特色的藝術節,擴大國際邀請,為民眾帶來更豐富的演出∼

2017臺北藝術節辦理『城市及未來』展演,請有興趣的同仁踴躍購票觀賞,

詳細購票資訊連結:臺北藝術節;詳細場次&購票連結:兩廳院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