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07年07月21日∼08月01日
地點:非洲馬拉威
去年8/9畢嘉士基金會曾在技嘉講座∼午茶時光遇見非洲溫暖之心;
技嘉基金會劉執行長支持畢嘉士基金會在非洲馬拉威的工作(做義工等),
今年7月下旬,有12位技嘉同仁及眷屬,參加「我們去非洲-馬拉威生活進行式」,
體驗當地自然風光、文化、民情與咖啡小農作業、訪視村落寡婦Chitatata 1 & 2 及身心挑戰者團體Kanyika Club∼
馬拉威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85%人口住在未發展的農村,以農業維生,
但糧食作物僅得勉強餬口,菸草、甘蔗、茶、咖啡等主要經濟作物則面臨大盤剝削,
以致70%馬拉威人仍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每天生活費不到2美元∼對多數馬拉威人而言,貧窮像是一個世代無限循環…
因貧窮,馬拉威基礎建設不足,居家環境更是簡陋,我們到達姆祖祖的第一天停水、停電,
吃了配著蠟燭與手電筒浪漫的第一個晚餐∼(在這裡遇停水、停電是馬拉威的日常。)
10%馬拉威住家沒有乾淨水源,即使我們住宿的地方是當地的高級住宿區,水源不至於匱乏,也有自來水,
但在台灣居住習慣的我們,用起來仍不安心,洗澡時偶爾還會流出像颱風過後濁水,更不用說飲用水,
除了用簡易濾水器濾過後再煮食外,我們只敢喝桶裝的礦泉水(2公升200元台幣),
尤此可見水源缺乏、衍生的衛生問題及疾病,應是令當地政府頭痛的課題。
行程中我們參觀了Katoto School,很難想像學校為了讓兩千多位孩子就學,得分上下午班,
在一個空間不算大的教室須容納100左右的孩子,學校則平均超過100個孩子共用一間廁所,導致容易感染痢疾、霍亂等疾病。
在物資匱乏的馬拉威這樣的學習環境是常態,相對廁所的設置及衛教就很重要了…
孩子一旦生病,因無力負擔醫藥費,五歲以下小孩容易夭折,
青少年往往中斷學業,成人則可能因為失去勞動力,頓時讓原本就已貧窮的家庭陷入急難。
和台灣人一樣,馬拉威人也把希望放在下一代,期透過「教育」脫貧。
但因無力負擔學雜費及制服、書本等上學隱形成本,小學輟學率高達51%,
孩子在起跑線就失去學習知識和未來就業技能的機會;
更因為重男輕女觀念,最先被犧牲的多是女孩子,
只能留在家裡幫忙或早早結婚…漫漫上學路走不完,脫貧路漫漫…。
因此,同行夥伴們一致認為教育是一切的根本,也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原動力,
想要整體改善馬拉威人民的生活,根本還是要從經濟、教育著手,
唯有改善經濟環境,提升教育品質,才有機會提振國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