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心遊∼頭城農場,我們來囉!

  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趨於平穩,讓我們一起拿出防疫樂活新態度,力行「防疫新生活運動」,落實防疫之餘,放鬆享受生活,FUN心體驗大自然與農村文化吧!在疫情緩解之際,技嘉基金會農旅再出發!2020年首場「美化人生∼技嘉藝遊趣」,於6/6邀請30位同仁&眷屬「宜蘭頭城農場循環農業FUN心遊」之旅∼

  位於東北角海岸線上的『頭城農場』,台北都會區車程不過一個半小時,以惜福感恩之心來到頭城農場,用心感受創辦人-退休老師卓媽媽&團隊,在尊重自然、生態環境之前提下, 面積120公頃的土地,以「三生」-生產生活生態-將友善環境、永續資源、循環農業、親子教育…融合在一起,提供外界山林生態體驗與親子旅遊,讓您彷彿置身農村,感覺就像回到鄉下的外婆家。


來到農場接受鄉村熱情的款待,吃著香噴噴的芋頭米粉、甜蜜蜜的湯圓、冰涼仙草、消暑綠豆湯∼

  大夥們來到服務中心,農場準備了迎賓甜湯-冰涼仙草、消暑綠豆湯、現揉湯圓、還有絕對不能錯過的美食-「芋頭米粉」;頭城農場最大的特色就是,許多台灣傳統小吃,自助式的DIY吃到飽給大家品嚐∼讓大夥們吃飽後,才有力氣參觀遊玩囉∼


跟著導覽員巡訪知性的農村人文生態,溪流、蝸牛、水牛、昆蟲旅館、多樣農作物,
這些元素在頭城農場裡面,呈現是一種與大自然和平共存的方式。

  接下來,由 瞿德淵 退休校長帶領大家進行農場生態導覽;陽光從樹葉的縫隙中篩下,紫黑色的果實像耀眼的寶石-「龍葵」(圖左二)。龍葵是原住民族經常食用的野菜,其嫩莖葉均可炒食、煮食、汆燙、煮湯,其味道微苦而後甘。阿美族人大都用來煮排骨湯,說吃起來有苦甘味。做成解酒的飲料。龍葵的未熟果實為綠色,具有微毒不可食用,成熟後轉為紫黑色,可生食,滋味酸甜可口。

  在阿美族野菜火鍋中也能看見龍葵,阿美族朋友通常叫它「大頭根」,是阿美語Tatukem的音譯,也被中醫列入藥用植物,全草及根、種子都可入藥。

  除了龍葵,瞿校長也介紹「構樹」(圖右一、二),是桑科構屬的植物。分布在朝鮮、台灣、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西南、華南等地,構樹常為平地或低海拔區域的先驅植物,生長於海拔0米至2,500米的地區,常生長在溝邊、低山地區山坡林緣和住宅近旁。

  構樹早在詩經裡便已有記載,樹皮可以拿來當作鈔票的製作原料,嫩葉是養鹿的好飼料,所以叫做鈔票樹、鹿仔樹。構樹有分公母,公樹的花是一根長條形的花束,母樹的花是圓形的花球。公樹會開花,不會結果;母樹的果實是圓球形,成熟時,由綠轉成橘紅色,多汁的果實是鳥兒、及各類昆蟲秋天時甜美的食物來源。


  導覽過程,路上發現一隻稀有的「青山蝸牛」∼牠是這邊美麗的生物代表,殼是綠色的,成體後的殼唇會往外翻,眼睛在觸角基部非常細小。青山蝸牛是一種樹棲型的蝸牛,也是全臺灣唯一綠色的蝸牛,雖然牠分布在全島的低海拔山區,但北部比較少見,由於體積小,蝸牛殼又是呈現綠色的,喜歡生活在綠葉上,再加上晝伏夜出的習性,所以較不容易被發現。

  牠們通常會以葉子上那薄薄的一層葉膜為食,在農場裡最常在觀音棕竹發現到牠們可愛的蹤影,但很特別的是在緣溪路小橋的鐵欄干上,也時常會發現牠們,大概牠們是去吃欄干上的苔蘚吧!

  若在野外撿到青山蝸​牛的空殼,會發現美麗的青綠色褪去了,剩下半透明的乳白色空殼。原來青山蝸牛的青綠色彩來自於其外套膜,幼小的時候則是呈黃綠色,一旦蝸牛死亡或被吃掉,外套膜失去養分,就逐漸死亡,遺下乳白色半透明狀的死殼。


  昆蟲旅館又稱為「獨居蜂的育嬰室」,可供野地泥壺蜂、黃尾長腳蜂等獨居蜂鑽入竹筒等孔隙中,築巢、產卵繁衍下一代。例如:泥壺蜂在田間捕捉到毛毛蟲後,會把蟲帶進巢穴內,並在蟲身上產卵、孵育下一代,並在孔隙外糊上一層泥保護巢穴。

  在田間打造一座「昆蟲旅館」(Insect Hotel),只需用木板頂格櫃,在格檷中塞進竹筒、鑽孔洞木頭,可DIY組裝。昆蟲旅館在國外住家、鄉野農場很普遍,主要是促進田野間生物多樣性,及運用大自然天敵來抑制田間害蟲。這座設施可供大家親近觀察野外昆蟲生態。

  全世界有八成以上的蜂類都是『獨居』的,以往大眾對於蜂的「惡劣」印象,來自於社會性的群聚現象、銳利蜂針和疼痛不已的螫人行為…事實上以群體行動築巢禦敵的蜂,僅佔全球蜂種的一至兩成,更多是獨自生活的「獨居蜂」,牠們低調、害羞且較為溫馴,但都市中卻沒有適宜的棲身之所…獨居蜂為生存遇人通常會先逃跑,不像社會性的蜂有領域性,比較會「出手攻擊」,獨居蜂的存在對人類來說相對友善。


  樹木上有很大的洞口,裡面到底是什麼呢?答案是「五色鳥」;五色鳥是擬啄木鳥科,牠們跟啄木鳥都是會啄樹幹的鳥類。啄木鳥除了啄巢居之外,還會利用尖細的喙和長長的舌頭將樹中的白蟻、小蟲挑出來吃掉,五色鳥啄樹洞則單純只是為了在裡面產卵繁殖後代,還可以同時發現好幾個五色鳥所挖的巢洞。

  頭城農場養了許多種類的動物,當然都是跟農村人家的動物有關∼例如:水牛、羊咩咩、雞、鴨…等。導覽之旅途中,能看見農舍裡有水牛、羊咩咩,喜歡餵食動物的大小朋友,也能親身餵食水牛喔∼

  台灣飼養的水牛,是隨著先民自大陸渡海遷移來台陸續引進,在台灣的開拓史上,水牛為農村的主要農耕動力,也為台灣創造了豐富的物產與輝煌的成果。在鄭成功時代,為了鼓勵漢人到台灣開墾,引進更多的水牛幫助農人耕田,一直到民國45年有32多萬頭水牛,為水牛飼養頭數的最高峰,在民國50年以後,因環境變遷、工商業的發展及政府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農耕機械取代了大部分役用耕牛,台灣水牛的飼養頭數日漸減少…

  在耕耘機還沒引進前,牛是農民唯一的動力來源,家家戶戶都需要牛,還要細心照料;台灣水牛在傳統農業上,與農業經濟發展、國民生活及文化傳承等,都有著密切不可分割的關係。


從阿嬤ㄟ灶腳,到現代化功能廚房,飲食文化,已成為現代人生活裡調劑身心的小小娛樂;
而廚房這個小小的空間裡,也延伸出無數感人故事、生活常識及人生經驗。

  到了中午,農場準備的午餐相當豐富。頭城農場保留傳統燒柴的灶腳與石磨,「石磨」把米跟水放入石磨中,親子一起推起石磨、讓濃濃的米漿從間隙中流出,待會就可用這些米漿來做成好吃的米苔目喔!讓大小朋友輪流體驗推石磨磨出米漿的過程∼


  苔玉球DIY體驗由農場藝術家Pia老師,耐心的指導大家完成作品∼「苔玉(kokedama)」,始於日本江戶年代,是日式盆景的其中一種,歷史相當悠久;苔玉盆景的特色是雕琢形狀時,並不用硬性的材料,而僅用植物的根部,以土壤包覆成圓形後,再以水苔披覆其外。

  在做這樣的苔玉盆景時,通常會選擇相對耐陰喜濕、皮實、管理簡便,且造型小巧好看的植物,例如在農場隨處可見的山蘇、各種蕨類植物、銅錢草、文竹等。用泥炭和赤玉土包覆根部,再用水苔或是青苔等加以覆蓋,然後用麻繩捆綁,最後浸水讓植物根部溼潤即成,若能選擇一個適當的器皿,或枯木等承載搭配就更完美!

  也由於苔玉盆景大部份選用的是耐濕、耐陰的植物,因此可以長期放在室內,不但美觀可以怡情養性,更可增加生活情趣與美感!看著大小朋友製作過程,相信每個人的苔玉球都是獨一無二的。來點進連結看看同仁&眷屬DIY苔玉球的成果照喔∼連結:苔玉球DIY-成果篇


謝謝技嘉的好朋友、家人跟著基金會一起出遊,今日「技嘉藝遊趣-宜蘭頭城農場循環農業FUN心遊」留下深刻美好的記憶∼期待下次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