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痛、耳鳴、手痠麻,代表頸椎歪了!你有這樣的困擾嗎?手腕、手臂都痠痠麻麻的,非常的不舒服…下班去看耳鼻喉科治耳鳴、看家醫科治頭痛,卻沒有特別的改善…這些症狀其實不是「分開」的症狀,而都是來自「頸椎」歪掉了,只要把頸椎矯正回來,這些問題自然不用治療也可以解決。

11/27技嘉科技100會議室舉行美化人生講座∼遠離肩頸、骨骼、肌肉酸痛,近50位同仁參與,再次邀請到2016年曾到技嘉∼獲百大優良整復師
何訓誠 老師(前10大優良傑出整復師),為大家介紹整復、頸椎健康操,透過簡單的頸椎健康操運動,大家一起來提昇身心健康。

何訓誠 老師-台灣軒歧整復協會整復師、臺北榮民總醫院-整復健康運動養生社團指導老師

肌肉分布於人體的每個部位,不管是頭頸軀幹或四肢都有肌肉的存在。肌肉藉著肌腱附著在骨頭上,主要功能是經由肌肉的收縮拉動骨頭,做出我們想做的動作,或藉由脊椎兩旁肌肉穩定的收縮維持人體適當的姿勢,由此可知肌肉對人體活動和姿勢的重要性。也正因為如此,人體的肌肉常常會發生一些急性的傷害或慢性的酸痛,尤其是慢性的肌肉酸痛,隨著工商業的發達,已經是復健科門診中因疼痛求診最常見的原因了。

肌肉的慢性疼痛最常發生在肩頸部及下背部,其他四肢的部分也並不少見。發生的原因大都與姿勢不良、工作過於勞累、同一個姿勢保持過久、同一個動作重複太多次等有關,像老師、秘書、電腦族、搬運工等都是高危險群。因為不當的使用肌肉會造成肌肉細微受傷,肌肉纖維會持續收縮來保護自己,局部肌肉纖維會缺血而引發疼痛,而疼痛又會再度引起肌肉纖維保護性的持續收縮,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慢慢的演變成慢性肌肉疼痛。引起痠痛發生的原因:
姿勢不良: |
睡姿、站姿、坐姿、行走(內、外八)。造成酸痛處:偏頭痛、肩頸腰背髖膝等關節。 |
職業環境: |
內勤(坐辦公室、電腦桌)、外勤(司機、建築工人),運動員、家庭主婦等。造成酸痛處:手腕、手肘、肩頸腰背髖膝踝等關節。 |
意外事故: |
車禍、摔車、跌倒、打架、爬山等後遺症。造成酸痛處:頭痛、手腕、手肘、肩頸腰背髖膝踝酸痛、脊椎側彎,甚至於椎體變形等。 |
穿著不正確: |
衣服太窄或過鬆、高跟鞋等。造成酸痛處:肩頸腰背髖膝踝等關節酸痛。 |
心理壓力問題: |
長期焦慮不安、失眠,人際關係失調,肌肉神經長期處於緊繃狀態。造成酸痛處:全身酸痛。 |
臟腑病變: |
內臟器官發生病變產生酸痛。 |
結構性脊椎側彎: |
有些腰背酸痛是由脊椎結構異常所致。通常是在發育期椎體有明顯側彎情形,從胸椎到腰椎發生變形或彎曲並帶有稚體旋轉現象;嚴重者會產生胸悶•呼吸不順或心臟病變等問題,應避免過度激烈運動並即早就醫治療。 |
僵直性脊椎炎或脊椎老化: |
主要為關節炎,組織僵硬,韌帶鈣化等問題:脊椎老化常見有骨質硫鬆、椎間盤病變變薄、韌帶鬆弛及骨質增生等,若壓迫到神經則可能發生腰背痛,手腳酸麻或抽動、四肢無力等。 |
藥物反應: |
有些人因體質關係,服用或注射某些藥物,也會產生副作用造成酸痛腫脹,應詢問請教醫生做好防範與治療。 |
腫瘤與其他不明原因: |
腫瘤病變也是影響原因之一,若有不明原因酸痛應立即就醫檢查。 |

脖子以下都要聽頸椎的,頸椎一歪,全身都不舒服!人能把脖子挺直,主要是肌肉在支撐,但如果姿勢不良,讓肌肉力量分佈不平均,骨頭就會受到壓力,頸椎就會歪了。比如在打電腦的時候,脖子不自覺的往前伸,就代表脖子下方的肌肉需要特別用力,脖子才不會斷掉;但下方的肌肉用力久了,就會變得僵硬、緊繃,壓力就會轉移到骨頭跟骨頭之間的「椎間盤」,椎間盤承受不了,就會變成「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顧名思義是指脊椎間、某個像盤子一樣的軟組織,椎間盤的功能就像是彈簧,讓脖子可以轉動、彎曲,而且保持彈性、隨時可以回到原位。但如果一直被緊繃的肌肉擠壓,椎間盤會慢慢失去彈性,像被壓扁的麵包一樣,往某一側邊凸出,變成「椎間盤突出」,而擠壓到一旁的神經的話,便會引發肩頸、手臂有痠、痛、麻、無力,甚至會覺得頸部、手臂有水在流或螞蟻爬過,當然就更不用說各種特殊的症狀了。 |

當發生意外事所故造成的傷害,不管輕重皆稱之為急性,此時重者應儘快送醫治療,輕者若有紅腫發炎時於48小時內以冰敷處理,千萬不可熱敷或推拿冶療(可舒筋活血),以免造成二次傷害。慢性酸痛可藉助於熱敷、泡湯、運動、瑜珈、按摩、香精療法、針灸、推拿、拔罐、腳底按摩、復健等物理治療。預防酸痛最簡單的方式是運動,適當的運動不僅可舒解壓力,尚可舒通筋骨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強化免疫系統。跟著老師一起做養生操∼
擊天鼓: |
以兩手手指指腹輕敲頭臚各部穴位及骨縫,以刺激活絡各穴位與骨縫復位。 |
震天耳: |
以兩手手掌摀住雙耳,兩手食指與中指交叉彈敲玉枕,以震動耳膜達到刺激功能。 |
開天眼: |
以兩手中指指腹沿眉心由下往上推揉至神庭穴【正中前髮際直上0.5寸處】,以活化額頭肌肉與穴位。 |
分陰陽: |
以兩手中指指腹沿額頭中央往兩側推揉至太陽穴,以活化額頭肌肉與穴位。 |
敷日月: |
以兩手手掌相互搓揉產生熱能後雙掌緊貼雙眼以達到熱敷活絡雙眼的效能。 |
潤鼻樑: |
以兩手中指指腹沿鼻樑兩側來回搓揉,以刺激按摩鼻樑兩側肌肉與穴位[晴明、迎香]及神經[三叉神經之一]。 |
扣齒健: |
雙顎上下咬合輕敲,以活絡面顎關節與牙周及神經[三叉神經之一]。 |
抓脊骨: |
以右手掌面頂住右側頸部四指捏提左側頸椎,由上而下依序[風池-大椎]調整各節椎體與按摩頸部肌肉,左側以左手反之操作實施。 |
搓大椎: |
以左或右手掌面交互搓揉大椎穴,以活絡相關穴位、肌肉、神經,讓氣血順暢確保頭腦清晰。 |
摳天突: |
以手指輕摳天突穴,可順暢喉嚨預防感冒咳嗽過敏諸症。 |
捏肩井: |
以左、右手交互捏提肩井揉按肩部,以活絡舒暢肩部肌肉與神經。 |
轉雙肩: |
兩肩宜平放鬆肌肉,以順時間方向輕揉轉動肩膀,再以逆時間方向轉動肩膀,比動作可預防肩關節相關病症釣發生。 |
扭雙臂: |
身體放鬆吸氣後左[右]手平舉以順時間方向由左[右]手手腕帶動手臂延伸至肩膀、肩胛骨、胸椎、直至腰椎止保持此姿態數秒後吐氣徐徐恢復原狀,再以逆時間方向轉動手臂,此動作須放鬆身體注意呼吸調整以免逆氣傷身,其功用可放鬆調整手臂、肩膀、肩胛骨、胸椎、直至腰椎等關節以活絡筋骨。 |
抱天宗: |
雙手環抱掖下,雙手中指指腹緊壓天宗穴,帶動上半身轉動身體,此動作可調整肩胛骨與上胸椎各部關節。注意動作腰部以下靜止不動。 |
旋龍骨: |
兩腳打開與肩同寬,兩手緩緩上舉吸氣高舉與身體成平行,掌心相對,將全身力氣運至指尖而出,再緩慢轉動身體腰部以上各節關節至極限停頓約10杪,之後再迴轉原正面後雙手徐徐放下邊放邊吐氣;再以同樣動作反方向轉動龍骨以達平衡。 |
蹲馬步: |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膝微蹲:吸氣提肛後徐徐帶動薦椎前後擺動再延伸至腰椎與胸椎。 |
觀音磐: |
平坐雙腳盤腿;兩腳掌平貼、兩膝外側儘量平靠地面;調整呼吸後上半身儘量往腳掌靠攏停頓10秒後上半身恢復平坐。 |
拱天橋: |
身體平躺;兩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腳腳掌平貼地面:調氣後收肛再徐徐由尾骨開始將薦椎、腰椎、胸椎依序逐節往上拱起;雙手平貼地面;身體形成類似一座拱橋;停頓10秒後徐徐吐氣再由上而下逐節歸位平放地面。 |
弓坐骨: |
身體平躺雙腳併攏拱膝;雙手環抱膝蓋;以拱起薦髂骨與腰椎,待停頓10秒後吐氣身體恢復原狀。 |
側馬曖: |
身體平躺右腳向左橫跨;左手握住右膝:右肩平貼地面右手平放;停頓10秒後身體恢復原狀再以反方向操作另一體側。 |
騎天輪: |
身體平躺雙腳以踩腳踏車方式慢慢空踩;動作要慢弧度要大方能達到效果。 |
觸承山: |
身體平躺雙腳收膝後以小腿帶動前後踢腿;小腿後側肌肉觸及大腿後側肌肉。 |
轉雙踝: |
平躺或平坐方式;雙腳平舉兩腳腳尖下壓與上拱再以順時間與逆時間方向轉動腳踝。 |
壓湧泉: |
湧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筋壯骨之功。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屆趾時凹陷處便是。 |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身體酸痛不是痛,但心痛是天底下最痛的,因為心病要心藥醫,普天之下哪來的心藥?很簡單且輕而易舉便可得之,那就是動,因為要活就要動,不動就像等死沒兩樣,但人最大的剋星是甚麼?『懶』就是病根酸痛的禍首∼若是輕忽肩頸肌肉僵硬與疼痛問題,將會發生不可設想的嚴重後果。為了預防慢性痠痛,除了改善生活習慣,最重要的是不要長時間低頭,而且低頭之後一定要將伸展肌肉。何老師提供的養身操,都能使頸部肌肉得到鍛鍊,也能達到消除頸椎疲勞的效果,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在辦公室或在家裡花幾分鐘時間就能完成。謝謝何老師分享給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