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GIGABYTE、技嘉教育基金會、明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25 Great Design 奇•想設計大賽」在一片驚嘆與歡呼聲中圓滿完成,23年來,「奇•想設計大賽」持續培育出許多市場洞察與設計創新兼具的台灣設計人才,他們不僅在全球商業產業鏈中扮演關鍵角色,也成為推動國內文創產業及設計教育的重要推手。參賽者來自各大專院校,通過市場洞察、設計思考、具體實踐,一同角逐最高榮譽及120萬元總獎金!

  向來以全球關注議題與國際趨勢為主題的「奇•想設計大賽」今年也以防災與串聯為核心主軸,讓參賽的同學們自由發想,為了能夠讓同學們在參賽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觀點與建議,技嘉教育基金會除了安排多位資深設計師及講師參與校園巡會說明會∼本屆更邀請紅點設計獎亞洲區負責人Ken Koo加入決賽評審的行列。Ken Koo有感而發的說:「我今天見證了許多人的努力與勇氣!」連評審們在評選過程中的起立次數都遠超以往,足見本屆參賽作品的創新概念與設計有多吸引人了!

  2025第23屆奇.想設計大賽,有「創新科技組—機智防災」與「美化人生組—重新連結」兩大主題,共有721組報名,兩組共有602件作品交件參賽,經今年1/8初賽激烈競爭,僅16件作品入圍進入決賽,3/29於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福華國際文教會館進行作品展示及簡報,爭取最高榮譽及總獎金超過百萬元。

  技嘉教育基金會歐陽靉靈董事最感謝的是∼技嘉教育基金會前執行長也是共同創辦人之一劉明雄先生,23年前,他說我們應該要辦一個真正能夠對同學有幫助、對臺灣有幫助、對業界有幫助,輔助台灣設計教育的一個設計競賽,讓同學們畢業後能夠將所學跟市場快速連結,因此,劉明雄先生提出舉辦「奇•想設計大賽」並請基金會的同仁們一定要找到能夠為參賽同學們傳道、授業、解惑的「評審老師」而不是評審,讓同學們能夠在參賽的過程中盡情提問、滿載而歸。









(由左至右):藝符設計有限公司李建國總經理、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宛昀經理、紅點設計獎Ken Koo亞洲區負責人、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徐景亭設計總監、世界設計組織張光民區域顧問、美商英特爾台灣分公司曾仕銘經理、明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呂慕林經理








(由左至右):技嘉教育基金會歐陽靉靈董事、Google李殷豪業務副總、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葉幼梅教授、前美商英特爾台灣分公司盧進忠行銷總監








  本屆「Great Design 奇.想設計大賽」的創新科技主題訂為「機智防災」,參賽者必須以AI人工智慧作為核心技術,針對災害防治設計一款電子產品。同時必須思考如何運用永續設計來強化產品永續價值。









  美化人生主題訂為「重新連結」,參賽者需要針對3到15歲的使用族群,設計一款有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產品,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有效對應,放下數位焦慮並找到生活與身心的平衡點。






:::長官、評審受訪:::

  先生與參賽的同學們暢聊產品的設計理念與創意∼今年主題以機智防災重新連結,同學們針對主題提出許多有趣的設計。今年的決賽非常精彩,每組的簡報都很出色,大家差距微乎其微。

  先生受訪時表示:這次的比賽技嘉投入資源,希望能讓學生更加認識、了解AI的技術與應用,並期學生有更多元的創意發想空間;此次更邀請兩位國際二大設計大獎亞洲區負責人來擔任評審,除期讓奇想比賽具國際視野、更希望台灣學生作品在國際舞台上更能被看見。

  技嘉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周麗華說:2025奇想設計大賽,邀請世界設計組織WDO區域顧問張光明、及國內專業、深厚影響力評審產官學評審外,本屆更邀請到世界兩大國際設計大獎,iF 總經理李建國、Red Dot亞洲區負責人Ken Koo,ㄧ起擔任本屆奇想大賽的評審,為比賽提供專業、國際級視野。


:::學生受訪:::










  技嘉科技董事長葉培城:我們希望能夠能夠透過競賽的方式,讓同學們將實作體驗與所學的理論基礎相互映證,這樣不僅能夠拉近產業、社會與學校的距離,也能夠讓同學們在沒有商業化的壓力下,盡情的探索需求與產品設計的概念,在進入職場時能快速成為實務與理論兼具、擁有高度競爭力的即戰力。因為當時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趨勢,所以才希望將這種創新的概念導入到教育系統中。

  紅點設計獎亞洲區負責人Ken Koo:區域和國際性的比賽有所不同,奇想大賽學生可用簡報來介紹自己的作品,評審由學生Present、臨場反應和應用AI技術來介紹品,是一種方式;紅點經由影片來了解作品,對於不善表達的學生,能夠透過影片來介紹自己的作品,也是另一種優勢。競賽是學生提升能力,最好的方式。

  藝符設計總經理李建國:學生在學習之餘,願花時間去準備一個競賽,其實已經具備參加國際性比賽的能力。










組別

姓名 作品名稱 學校 指導教授

組別

姓名 作品名稱 學校 指導教授
A41 陳姿妗 WWW家用緊急風力發電通訊裝置 明志科技大學 李鍇朮 B26 陳姿妗 StellarVision 明志科技大學 李鍇朮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吳宜蓁
A164 葉承豪 FIRE'BOT 銘傳大學 吳湘苹、陳振甫
陶重光、劉開平
B42 曾妙璇 瓶中劍玉 樹德科技大學 陳文亮、姚頴良
謝義帷 劉佳珠
A194 張芷綾 AQUIV水域適應個人助行載具 國立成功大學 陳贊仁 陳美季
童昱華 B103 葉長青 光影植境 大同大學 侯伯憲
林予喆 洪楷淩
陸冠瑋 李芷佳
A261 陳昭穎 SOILNAIL土壤健康中心 銘傳大學 林福年 陳俞帆
曾佳怡 B188 林席筠 旋轉動畫削鉛筆機 明志科技大學 李鍇朮
A350 詹 椉 SkySafe Pro 安全智能鷹架 銘傳大學 陳振甫 葉洛瀅
陳兆偉 B317 鄭俊彥 Musely 東海大學 張俊元
黃柏瑞 蔡蕎安
邱偉倫 童冠智
  易柏勛










組別

姓名 作品名稱 學校 指導教授

組別

姓名 作品名稱 學校 指導教授
A194 張芷綾 AQUIV水域適應個人助行載具 國立成功大學 陳贊仁 B346 謝欣蓓 Bluff Book 長庚大學 簡詩穎
童昱華 洪祈崴
林予喆 郭倬君
陸冠瑋    













組別

姓名 作品名稱 學校 指導教授
A252 薛凱潔 一坪海岸線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陳健雄
吳承鴻
洪巧紜
作品介紹

  一坪海岸線結合消波塊與波浪能發電,將波浪動能轉為電能,供應AI感測器蒐集及預測波浪強度、潮汐數據,以波浪預測與安全提示, 加強漁民作業安全與效率,也降低災害風險。消波塊以就地取材的牡蠣殼混合製作,以緩解海洋酸化。並結合藻類生長模組,構建與海洋生物的共生環境,採用六邊形結構以穩定沙岸,也提供居民行走於潮間。














組別

姓名 作品名稱 學校 指導教授
B49 林建勝 貝兒大探險 南臺科技大學 陳亞麟、葉儷棻
林采億
胡可薇
彭翊蓁
賴柔彣
作品介紹

  臺灣黑熊保育計畫,是一款立體書結合AR技術的野生保育推廣互動教具,能夠幫助兒童了解面對受傷的保育動物,該如何正確應對,以及認識救援團隊的工作,通過遊戲化的學習過程,引導兒童對野生動物產生情感上的聯繫,從而培養他們的保育意識,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與責任感。














組別

姓名 作品名稱 學校 指導教授
A297 梁昱杰 STRUCSURE房屋結構安全警報器 東海大學 張俊元
曾致捷
作品介紹

  STRUCSURE 是智慧建築安全監測系統,透過 ToF 感測器與 AI 分析,長期監測結構變形,發現異常即時警報,提醒住戶應對。相比人工檢測,STRUCSURE 更即時、低成本且高效,適用於老舊建築與地震頻繁區域。結合雲端數據與 B2B、政府合作,STRUCSURE 成為建築安全監測的關鍵技術,守護居住環境。














組別

姓名 作品名稱 學校 指導教授
B253 潘博安  MUSCHESS實體可視化音樂編曲工作站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陳希聖
作品介紹

  “MUSCHESS”是一款實體音樂編曲工作站,承襲電腦編曲軟體的音檔排列編輯 功能,以棋子與棋盤作為聯想,將編曲的設備和操作簡化,適合年齡介於3至 15歲的入門音樂創作者。相較專業軟體,MUSCHESS更重視操作方便性及低、門檻練習方式,對初學者或而言,是探索靈感的好工具。透過內建AI音訊生成器,MUCHESS能將簡易的音訊轉為有層次的專業伴奏。














組別

姓名 作品名稱 學校 指導教授
A63 黃心儀 Smart Traffic Mirror 輔仁大學 黃暐翔
作品介紹

  大多數交通事故發生在視線盲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凸面鏡被安裝,但在駕駛過程中很難準確判斷距離,這是因為晚上在駕駛時很難注意到凸面鏡,一般凸面鏡的可視距離僅有30公尺,而駕駛從反應到煞停平均需要22公尺,反應不及容易導致對撞。智慧凸面鏡結合了的AI影像辨識距離攝像頭,並安裝在現有的凸面鏡上。當車子接近時,警示燈會以距離遠到近(綠黃紅)提醒駕駛來車。














組別

姓名 作品名稱 學校 指導教授
B346 謝欣蓓 Bluff Book 長庚大學 簡詩穎
洪祈崴
郭倬君
作品介紹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在快速變遷的時代,祖輩的回憶往往無人聆聽,孩子也難以感受其中的溫度。Bluff Book 讓這一切變得不同。它運用 AI 語音生圖技術,將祖輩的講述即時轉化為生動的視覺畫面,讓孩子不僅能聽見,更能「看見」那些珍貴的回憶。

  簡單的操作讓長輩輕鬆上手,而列印模組則將 AI 生成的畫面變成可塗色的紙張,讓孩子在故事中創造,在互動中加深情感。Bluff Book 不僅是說故事的工具,更是一座連結世代的橋樑,讓家庭記憶被珍藏,讓愛得以流傳。










  奇想設計大賽23年來一直以培育設計人才為主,在技嘉教育基金會明門實業的努力下,培育出許多優秀的設計人才。決賽除了競賽以外,評審們針對同學們作品的未來發展給予許多經驗分享&指導。讓同學們來參賽不只是分出高低,而是針對自己的作品有更精進的機會。同學們在等待的時候也互相交流作品與設計過程,看著同學們交流與學習,這就是奇想設計大賽最難得可貴的地方。

  在眾人的期待與努力中,第23屆「奇.想設計大賽」決賽順利的落幕了,無論是入圍還是得獎,只要有勇氣嘗試,其實就已經在過程中獲得比獎項更豐富的寶貴經驗了!決賽新聞報導連結,如下黑秀網國語日報Yahoo!新聞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民視新聞網凱擘大台北新聞(影音)台灣新聞聯播網黑秀網(創新科技組)黑秀網(美化人生組)黑秀網(得獎作品簡介)

  雖然完美落幕,但這並不是結束,本屆決賽的作品於4/11至4/22為期12天,假松山文創園區二樓(向南製菸工廠)-iF台北設計沙龍展展出,想更近距離、更深入了解作品設計概念的朋友可別錯過囉,歡迎各界專業人士與關心設計發展的同好蒞臨指教&參觀∼